首页 > 快讯 >

《王安石论》阅读答案-天天热讯

2023-06-17 02:14:01 来源:互联网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王安石论》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如果这9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王安石论》阅读答案相关的文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篇1:子贡论王安石阅读答案

论王安石阅读答案

予读史所载子贡事,疑传之者妄,不然,子贡安得为儒哉?夫所谓儒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

当尧之时,天下之民患于洚水,尧以为忧,故禹于九年之间三过其门而不一省其子也。回① 之生,天下之民患有甚于洚水,天下之君忧有甚于尧,然回以禹之贤而独乐陋巷之间,曾不以天下忧患介其意也。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所遇之时则异矣。何忧患之与哉?夫所谓忧君之忧、患民之患者,亦以义也。苟不义而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不为矣。

《史记》曰:齐伐鲁,孔子闻之,曰:“鲁,坟墓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因行,说齐以伐吴,说吴以救鲁,复说越,复说晋,五国由是交兵。或强,或破,或乱,或霸,卒以存鲁。观其言,迹其事,仪秦轸代②,无以异也。嗟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则齐、吴之人,岂无是心哉,奈何使之乱欤?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于史考之,当是时,孔子、子贡为匹夫,非有卿相之位、万钟之禄也,何以忧患为哉?然则异于颜回之道矣,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而谋为不义哉?借使有忧患而为谋之义,则岂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而求自存哉?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子贡之行,虽不能尽当于道,然孔子之贤弟子也,固不宜至于此,矧③曰孔子使之也。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子贡虽好辩。讵至于此邪? 亦所谓毁损其真者哉!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节)

注:①回:颜回,孔子的弟子。心仪秦轸代:分别指战国时张仪、苏秦、陈轸、苏代四位说士。②矧:况且。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过其门而不一省其子也 省:探望

B.观其言,迹其事 迹:考察

C.己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 全:使 ……全

D.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 称:称赞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然回以禹之贤而独乐陋巷之间

B.子贡因行,说齐以伐吴

C.何以忧患为哉

D. 则岂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3分)

(2)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所遇之时则异矣。(3分)

(3)子贡虽好辩,讵至于此邪?亦所谓毁损其真者哉!(4分)

4.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指出的“传者之妄”有哪三点?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3分)D(称:谈论、提及)

2(3分)B(连词,表目的,其余三项都是介词,凭借。)

3.(1)(3分)享用百姓的供养,就把百姓的忧患作为自己的忧患,身处下层不被重用,就修养身心罢了。

评分建议:“食”、“患”、语句通顺,各1分。

(2)(3分)(禹与颜回)这两个人,难道是不同主张吗?是他们遭逢的时代不同啊。

评分建议:“道”、句式、语句通顺,各1分。

(3)(4分)子贡即使擅长论辩,哪里会到这样地步呢?也就是所说的毁谤的人歪曲事实啊。

评分建议:“虽”、“辩”、“损”、语句通顺,各1分。

4.(3分)(1)转嫁灾祸,制造战乱;(2)忧君之忧;(3)用奸诈说辞使他国灭亡,保全自己。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技巧

题型一: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题型二: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命题的形式通常有:

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

②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有:

(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

(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

(3)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题型三: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

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题型四、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

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1.在文章中找到概括全文的句子

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中有一种是在文章中寻找能够概括全文的句子。一般来说能够概括全篇文章的句子会出现开头第一段,中间的某一段或是结尾最后的一段。结尾全文的句子出现在第一段,有开门见山,引领全文,点名文章的中心的思想作用,出现在中间一段能够承上启下,过度转折的作用,而它出现在最后一段则有概括全文,阐明作者主旨的作用,还有收尾呼应的效果。

2.看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

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中有一个是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的,那就是一定要明白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写作是作者想要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所以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中,常常能够看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赞美、批判、感动、。这些情感有的作者表述的简单明了,而有的作者却是含蓄内敛,需要学生们从作者的用词上进行推敲。

3.注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中还有一种就是要弄清文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是哪种。通常同学们一般在阅读理解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和排比或者是反问等几种,这几种在考试当中都是考的比较多的,多用修辞手法能够鲜明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能让文章富有美感和韵律感。另外,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同学们,一旦遇到作者在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时,不可只看表面,一定要明白作者比喻背后的意图。

篇2:子贡论王安石阅读答案

子贡论王安石阅读答案

予读史所载子贡事,疑传之者妄,不然,子贡安得为儒哉?夫所谓儒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

当尧之时,天下之民患于洚水,尧以为忧,故禹于九年之间三过其门而不一省其子也。回① 之生,天下之民患有甚于洚水,天下之君忧有甚于尧,然回以禹之贤而独乐陋巷之间,曾不以天下忧患介其意也。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所遇之时则异矣。何忧患之与哉?夫所谓忧君之忧、患民之患者,亦以义也。苟不义而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不为矣。

《史记》曰:齐伐鲁,孔子闻之,曰:“鲁,坟墓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因行,说齐以伐吴,说吴以救鲁,复说越,复说晋,五国由是交兵。或强,或破,或乱,或霸,卒以存鲁。观其言,迹其事,仪秦轸代②,无以异也。嗟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则齐、吴之人,岂无是心哉,奈何使之乱欤?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于史考之,当是时,孔子、子贡为匹夫,非有卿相之位、万钟之禄也,何以忧患为哉?然则异于颜回之道矣,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而谋为不义哉?借使有忧患而为谋之义,则岂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而求自存哉?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子贡之行,虽不能尽当于道,然孔子之贤弟子也,固不宜至于此,矧③曰孔子使之也。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子贡虽好辩。讵至于此邪? 亦所谓毁损其真者哉!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节)

注:①回:颜回,孔子的弟子。心仪秦轸代:分别指战国时张仪、苏秦、陈轸、苏代四位说士。②矧:况且。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过其门而不一省其子也 省:探望

B.观其言,迹其事 迹:考察

C.己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 全:使 ……全

D.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 称:称赞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然回以禹之贤而独乐陋巷之间

B.子贡因行,说齐以伐吴

C.何以忧患为哉

D. 则岂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3分)

(2)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所遇之时则异矣。(3分)

(3)子贡虽好辩,讵至于此邪?亦所谓毁损其真者哉!(4分)

4.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指出的“传者之妄”有哪三点?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3分)D(称:谈论、提及)

2(3分)B(连词,表目的,其余三项都是介词,凭借。)

3.(1)(3分)享用百姓的供养,就把百姓的忧患作为自己的忧患,身处下层不被重用,就修养身心罢了。

评分建议:“食”、“患”、语句通顺,各1分。

(2)(3分)(禹与颜回)这两个人,难道是不同主张吗?是他们遭逢的时代不同啊。

评分建议:“道”、句式、语句通顺,各1分。

(3)(4分)子贡即使擅长论辩,哪里会到这样地步呢?也就是所说的毁谤的人歪曲事实啊。

评分建议:“虽”、“辩”、“损”、语句通顺,各1分。

4.(3分)(1)转嫁灾祸,制造战乱;(2)忧君之忧;(3)用奸诈说辞使他国灭亡,保全自己。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篇3:王安石的《人才论》阅读答案

人才论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①?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②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④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⑤,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寡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⑥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⑦,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⑧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

【注释】

①形:外貌。何以:以何,凭借什么。②画策:出谋划策。③上之人:在上位的人,这里指统治者。④皋、夔、稷、契:皋,皋陶,姓偃,相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夔,舜时期的乐宫。稷,是厉山氏的儿子,名农,能种植百谷。契,相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朝的祖先。⑤犹锥之在囊二句: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囊,口袋。末,尖端。⑥顿:整顿,这里指拉。⑦绝勒:断了马笼头。绝,断。勒,带嚼口的马笼头。⑧骐骥与驽骀:好马和劣马。⑨试之之道二句:意思是考查一个人的方法,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

【译文】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表凭借什么和其他人不一样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上位的人如果不能够认真选拔,正确任用,即使他们胸怀如皋、夔、稷、契等人一样的智慧,尚且也不能使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啊!何况他们是处于下位的人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它的尖端立刻会钻到外面来,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这只是他看到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原本没有看到马在马厩中的情形。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烦劳人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跑翻了车轮,扯断了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地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了。

【阅读训练】

1.临川先生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字_______,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1)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

(2)及其引重车

(3)则虽倾轮绝勒

3.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2)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寡矣。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作者认为,才能之士形不能自异于众人,因此要想发现人才就要(1)____;(2)____。使用人才的关键在于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王安石 介甫

2.(1)如果 (2)拉 (3)断

3.(1)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

(2)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

4.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5.精察之 审用之 当其所能

篇4:王安石的《人才论》阅读答案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①?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②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④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⑤,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寡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⑥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⑦,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⑧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阅读训练】

1、临川先生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字_______,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1)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

(2)及其引重车

(3)则虽倾轮绝勒

3、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2)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寡矣。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作者认为,才能之士形不能自异于众人,因此要想发现人才就要(1)____;(2)____。使用人才的关键在于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王安石

介甫

2、(1)如果

(2)拉

(3)断

3、(1)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

(2)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

4、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5、精察之

审用之

当其所能

篇5:王安石的《人才论》阅读答案

王安石的《人才论》阅读答案

人才论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①?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②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④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⑤,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寡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⑥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⑦,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⑧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

【注释】

①形:外貌。何以:以何,凭借什么。②画策:出谋划策。③上之人:在上位的人,这里指统治者。④皋、夔、稷、契:皋,皋陶,姓偃,相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夔,舜时期的乐宫。稷,是厉山氏的儿子,名农,能种植百谷。契,相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朝的祖先。⑤犹锥之在囊二句: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囊,口袋。末,尖端。⑥顿:整顿,这里指拉。⑦绝勒:断了马笼头。绝,断。勒,带嚼口的马笼头。⑧骐骥与驽骀:好马和劣马。⑨试之之道二句:意思是考查一个人的方法,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

【译文】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表凭借什么和其他人不一样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上位的人如果不能够认真选拔,正确任用,即使他们胸怀如皋、夔、稷、契等人一样的智慧,尚且也不能使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啊!何况他们是处于下位的人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它的尖端立刻会钻到外面来,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这只是他看到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原本没有看到马在马厩中的情形。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烦劳人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跑翻了车轮,扯断了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地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了。

【阅读训练】

1.临川先生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字_______,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1)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

(2)及其引重车

(3)则虽倾轮绝勒

3.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2)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寡矣。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作者认为,才能之士形不能自异于众人,因此要想发现人才就要(1)____;(2)____。使用人才的关键在于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王安石 介甫

2.(1)如果 (2)拉 (3)断

3.(1)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

(2)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

4.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5.精察之 审用之 当其所能

篇6:王安石《材论》原文翻译以及阅读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犹锥之在囊 囊:口袋

B.驽骥杂处 驽:劣马

C.及其引重丰,取夷路 夷路:坎坷的路

D.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佐:辅佐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其孰能讥之乎

C.且不能自异于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得之则安以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作者在本文中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使用人才的方法,第一段指出上层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三个原因。

B.有才能的人外表上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和治理国家都超出一般的人。

C.作者认为本身有特殊才能的人,自然就会表现出他的才能来,因此有真实才能而没被发现的人是不会有的。

D.天下那么大,说没有人才,作者是不相信的,他觉得人才是有的,关键在于上层的人的寻求和使用。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5分)

(2)故不以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5分)

参考答案:

1.C(应为“平坦的路)

2.C(两个“且”字均为“尚且”;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B代词/反问语气;D表顺承/表假设)

3.C(C项是存有偏见的人的看法,不是作者的看法)

4.(1)不担心士不想有作为,而担心居高位的人不想要士有所作为。

(2)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

篇7:王安石《材论》古诗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安石《材论》古诗阅读答案及译文

材论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患上之人不欲其众 患:担心

B.故偃然肆吾之志 肆:扩张

C.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 审:慎重地

D.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策:鞭打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特未知其故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11.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上之人)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

B.(骥)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C.当是之时,使驽马(与之)并驱

D.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之)信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对于人才的使用有三种错误观点,其中“不去寻求培育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危害最严重,因而文章的重点也就针对这种观点而发。

B.文章开篇就认为“得到人才国家就能安定而繁荣,失去人才国家就会衰亡招致屈辱”,这就将人才的得失上升到关系国家社稷安危的地位,为下文观点的阐述作了铺垫。

C.在文中,作者驳斥了一些人对人才“锥处囊中,其末立见”的错误观点,并以良马和驽马为喻,说明要给人才以机会,统治者要在实践中考察、选拔人才,尽其所能。

D.作者在文末列举了六国时出现了辩论游说的人才,楚汉时出现了出谋划策、能征善战的人才,唐太宗时出现了多谋善断、直言规劝的人才的史实,说明了人才是应时而生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2)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3)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9.B(“肆”应解释为“放纵”。)

10.D(D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因而”;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A两个“其”都是代词,“其中的”;B两个“且”都是连词,“尚且”;C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B(从上下文可知,省略的是“驭者”,即赶车的人。)

12.A(文中说“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意即三种观点的危害是相同的。只是持“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的人用心不坏,尚可救药,因而文章着重针对这种观点而发。)

13.(1)再说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貌和一般的人能有什么不同呢?(采分点有:“人之有材能者”是定语后置句,“其”译为“他们”,整个句子是反问句。)

(2)有特殊才能在身上的人,犹如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子的尖儿马上就会显露出来,所以没有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被发现的。(采分点有:“人之有异能于其身”是定语后置句,“见”通“现”。)

(3)这就是我只说寻求、任用人才的道理的原因了。(采分点有:整个句子是判断句,“所以”译为“……的原因”。)

译文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表凭借什么和其他人不一样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 一样的地方。所以在上位的人如果不能够认真选拔,正确任用,即使他们胸怀如皋、夔、稷、契等人一样的智慧,尚且也不能使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啊!何况他们是处 于下位的人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它的尖端立刻会钻到外面来,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这 只是他看到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原本没有看到马在马厩中的情形。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 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烦劳人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 跑翻了车轮,扯断了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地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 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了。

白改:

天下所n]的事,不是n]人才不蚨啵而是n]在上者不希望人才多;不是n]人才不效力,而是n]在上者不他效力。人才的任用,就像家的牛得到他,家就安定而繁s;失去他,家就缤銮沂苋琛5是在上者不希望人才多,不他效力,@是槭颤N呢?@Y有三偏。其中最突出的偏,就是J樽约荷硖高位,可以免除屈辱、嘟^危害,一子也不有n患,人才的得失c否,c家治y的命oP,所以便心安理得地按自己的意行事,最K使家陷入⊥龌y危U屈辱的境地,@是一N偏。又有人J樽约旱墓傥毁旱富F足以吸引天下的人才,他的s耀屈辱n愁悲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可以傲天下的人才,而他]有不附自己的。@幼罱K也陷入⊥龌y危U屈辱的境地,@也是一N偏。又有的人不探求所以培B和x用人才的方法,而是n心忡忡地J樘煜在]有人才,那N最K同陷入⊥龌y危U屈辱的境地,@也是一N偏。@三N偏,它的危害是相同的。不^,中的用心不是不好,而且可以失`的原因的,就是J樘煜]有人才那N吧。他心中K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T了。

r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c一般人有什N不同呢?只是他能把遇到的事情k好、的策略弄好、治理的家安定昌盛,@就是他c一般人不同的地方。所以,在上者如果不仔地考察他、慎重地任用他,那N即使具有如w、夔、稷、契那拥牟胖牵尚且不能使自己^一般人突出,何r是才智不及他的呢?世上有偏的人正f:「身烟禺才能的人,就像放在口袋Y的F子,它的尖端@露出恚所以有真才W而不被lF的事是]有的。」@N人只看放在口袋Y的F子,s看不R房中的良R。劣R和良x混s在一起,水吃草,嘶Q啼咬,ふ的不同是很少的。等到良x拉重、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鞭策、不用怎N{S,一拉PK而千里的路就到了。@r候,如果劣RK{R,即使跑得A斜、PK嗟簟⒔罾酃、夜不停追s,是hh的s不上,@恿捡x和劣R才能分辨出砹恕9糯的君王知道@道理,所以不J樘煜]有人才,而是想M方法以で蠛驮用人才。用人才的方法,就是他做能力所能及的工作T了。

南越的L竹作箭U,用百的精作箭^,用秋{的鹏缱骷尾,搭在弓上而拉M弓,能射到千步之外,即使是疵偷南牛,o不立刻被射穿而死。@是天下J利的武器,武力Q俚姆。但是如果不m地使用,用它砬么颍那N和枯朽的棍棒]有分e。由此可知即使得到天下奇艹龅娜瞬牛而用不得其法,也和@情r相同。古代的君王知道@道理,於是仔衡量他的才能而慎地使用他,使大小、L短、弱的才能都能配合他所任的工作。如果@樱那N愚昧v的人也能^其所知做一些能力所及的小事,何r那些才德兼洹⒅橇Τt的人呢?唉!後世在位的君王]有探求@道理K且在H中用,反而坐f天下的_]有人才,@是]有思考^T了。

有人:「古代的人於人才是用教育的方法碓炀偷模而你只v人才的で蠛褪褂茫槭颤N呢?」我f:「在天下的法律制度]建立前,必先で筇煜碌娜瞬硎褂茫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就能恢拖韧醯姆律制度。能蚧拖韧醯姆律制度,那N天下的小事也像先王那r候了,何r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就是我只vで蠛褪褂萌瞬诺脑因。」

唉!F在天下大概有n]]有人才的人。我f,六行合v政策,而q[f的人才出F;邦、羽K起雄,而出I策、勇敢善鸬娜瞬ガF;唐太宗想要治好家,而多善h、敢於G的人才磔o佐。@右恍┤瞬牛在@些君王]出Fr,也不曾被lF。君王假如想得到他,他就淼搅恕,F在只n]在上者不去で笕瞬拧⒉挥萌瞬帕T了。天下@V大,人才@颖多,如果f的_]有人才可用,我是不相信的。

篇8:王安石《材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安石《材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材论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弊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具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犹锥之在囊 囊:口袋

B.驽骥杂处 驽:劣马

C.及其引重丰,取夷路 夷路:坎坷的路

D.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佐:辅佐的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其孰能讥之乎

C.且不能自异于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得之则安以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作者在本文中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使用人才的方法,第一段指出上层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三个原因。

B.有才能的人外表上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和治理国家都超出一般的人。

C.作者认为本身有特殊才能的人,自然就会表现出他的才能来,因此有真实才能而没被发现的人是不会有的。

D.天下那么大,说没有人才,作者是不相信的,他觉得人才是有的,关键在于上层的人的寻求和使用。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5分)

(2)故不以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5分)

参考答案:

4.C(应为“平坦的路)

5.C(两个“且”字均为“尚且”;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B代词/反问语气;D表顺承/表假设)

6.C(C项是存有偏见的人的看法,不是作者的.看法)

7.(1)不担心士不想有作为,而担心居高位的人不想要士有所作为。

(2)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

译文:

天下的忧患,不担心人才不多,只担心在上位的人不追求人才;不担心士不想有作为,而担心在上位的人不想要士有所作为人才是国家的栋粱,得到了就会使国家安定繁荣,失去了就会使国家灭亡遭屈辱。然而在上位的人不想让人才多,不想使用人才,是为什么呢?这有三个受蒙蔽。他们甘愿受蒙蔽,认为自己的地位可以远离屈辱危险,终身没有天下的大患,人才的得失对于安定和不安定没有什么帮助,所以不追求人才,随着自己的心志办事,而最终陷于失败危难之中,这是第一条蒙蔽。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奉禄富贵足以诱惑天下的士,盛衰乐忧在于我,我可以在天下之士前骄横,他们将没有不到我这里来的,那么最终也陷于失效危难之中,这也是一个蒙蔽。又有的人不追求用来养育取用的方法,却恐惧担心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最终也陷于失败危难之中。这也是一蒙蔽。这三条蒙蔽,它们所导致的祸患是一样的,他们的用心不是不好,唯独说他们的过错在于认为天下没有人才。他们是存心不想用天下的人才,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况且有才能的人外表和一般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能辨明利害,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昌盛,这就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在上层的人假如不能精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他有奉、夔、杖、契那样高的才智,也不能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何况才智不及他们的呢?世上有偏见的人才会说:“人怀有特别的才能在身上,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落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和良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根,嘶鸣啼叫互相嘴咬,想看出(哪匹)不同于其它的马是没有的啊。到了它牵引着沉重的车子,走不平坦的道路,不需要多次鞭打它,也不需要繁多地驾驭,只要一拉它的缰绳就已经到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一起赶路,那么(那劣马)即使倾覆了车的轮子,断了线绳,损坏了筋骨,日夜追赶,遥远得已经赶不上了,这以后良马和劣马才有分别了。古代的人君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给他于适合于他的才能的工作罢了。

唉!现在仍然有担心没在人才可用的人呢!我听说,战国时期六国合纵,辩论游说的人才便纷纷的出现。刘邦和项羽并起,楚汉相争,出谋划策、勇敢善战的人才就不断涌现了。唐太宗决心治理天下,而多谋敢谏的辅巨就投奔他来了,这些人才,当那几位君主还没出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被发现,人君假如想求得人才,他们就来了。今天的情况也正是这样,怕的就是在上层的人不去寻求人才、不使用他们罢了。天下那么大,人物那么多.而说没有人才,我就不相信。

分析:

王安石对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有比较全面的看法。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谈到过这个问题。如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说到人才须人主“陶冶而成之者”,所谓陶冶而成,“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而在《取才》里,又具体说到科举考试中,“策进士者”、“策经学者”皆应从衡量考生的实际本领出发。而在本文中,主要是强调起用人才的重大意义。他认为能否起用人才实际上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命运,因此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包括皇帝在内)要十分重视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他尖锐地指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这番话表明作者阐述他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篇9:《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命坐(才)

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

C.惟啖胡饼中间少许(只)

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

2、王安石具有 品质。

参考答案:

1、D

2、虽然位居高官,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 《王安石在相位》阅读答案

★ 《王安石待客》阅读习题及答案

★ 论琴阅读答案参考

★ 《乐毅论》阅读及答案参考

★ 论名声的阅读答案

★ 论专注阅读附答案

★ 通鉴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 唐太宗论弓矢的阅读答案

★ 性格组合论的阅读答案

★ 论逆境培根阅读题答案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纵横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2   联系邮箱:51 46 76 11 3 @qq.com

返回顶部